面对巨大机遇,唯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扛起“一主引领”的政治担当,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市、区多部门负责人发现,在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下,大家同时提到要切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城市功能,以强有力的举措将城市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不负重托。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斌:
今年推进174个交通项目,夯实交通支撑能力
武汉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从全国看,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武汉定位为经济版图的“钻石之心”;从全省看,武汉被省委明确为“一主引领”地位,同时被赋予“交通引领”新使命,这要求武汉既要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更需要服务各种资源要素的交汇、聚集、辐射、流通,担当好全省协同发展的头雁责任。
武汉正在进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将成为推动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要当好武汉都市群的“群主”,进一步把握“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机遇,全速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夯实辐射带动的交通基础,积极开辟国际交往新通道等。今年,武汉就计划推进交通项目174个,力争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66.3亿元。
2021年要基本建成武阳高速、武大高速、铁水联运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项目;加快建设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硚孝高速二期、绕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改扩建、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等项目;推进城市圈大通道北段和南段、簰洲湾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此外,凝聚航空客货“双枢纽”合力,力争新开通1—3条国际货运航线、8—10条国内客运航线;积极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项目建设;支持中欧(武汉)班列年开行量达到400列,打造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多式联运,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王谦?通讯员吕作武)
市发改委主任孟武康: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率先打造1小时通勤圈
武汉将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升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将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便捷城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协同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互济互保能力。二是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城市圈,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三是推进高水平协同开放,建设开放城市圈,协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共享城市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模式。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设绿色城市圈,共同开展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环境保护,共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六是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活力城市圈,创新同城化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土地供应保障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一市场准入标准。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通讯员周钢?徐涛)
市水务局局长周耕:
立足水优势,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百湖密布,水面面积占国土面积1/4,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担负省委提出的“一主引领”使命,就必须立足武汉水优势,贯彻新时期治水新理念,构建治水新格局,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五水一岸”,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在当好武汉城市圈“群主”,建设安全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创新水务,推进水务现代化上做表率。
在建设安全水务上做表率,构建城市安澜的防洪、排涝体系。继续加强堤防达标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持续提升泵站港渠排涝能力,加强易渍水点治理,加快推进蓄滞洪区优化调整和安全建设,健全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救援体制。高水平规划建设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构建水、滩、城、人和谐共处的亲水空间。
在建设生态水务上做表率,构建水清岸绿的水环境、水生态体系。深入推进“三湖三河”、东沙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强截污控源,深化管网整治,治理溢流污染,推进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持续改善水环境。开展府澴河、汉北河、通顺河和梁子湖、鲁湖、斧头湖等跨市河湖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和水生态修复,大力提升河湖水质,减少劣Ⅴ类湖泊和Ⅴ类湖泊,防止黑臭水体反弹。
在建设民生水务上做表率,构建安全优质的城乡供用水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张网建设,建设梁子湖等应急水厂,打造平战结合、多源互补的“双水源”城市。深入推进中心城区二次供水改造三年行动。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升级提质。探索开展高品质饮水试点。
在建设创新水务上做表率,构建智慧高效的水务治理现代化体系。统筹规划水空间、水资源、水要素,建立长江河道采砂等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数据共享、调度联动智慧水务“一张网”建设,创新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补偿、水价机制、水权交易等体制机制,建立流域河湖长联动机制,让武汉的水优势在武汉当好“群主”、同城化发展中,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王怡人?通讯员黄金波?廖宇智)
黄陂区委书记曾晟:
全力服务武汉“主引擎”?争创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区
“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市坚决扛起全省全域协同发展‘一主引领’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全省高质量发展‘支点’‘头雁’‘群主’作用。黄陂作为武汉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主体区,作为全省县域经济首个GDP千亿县市区,有责任、有能力全面落实省、市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面对接融入全市’五个中心‘建设,争创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区,助力武汉’一主引领‘破题开篇。”黄陂区委书记曾晟表示。
一是在产业集群发展上求突破。聚焦壮大区域发展规模能级,依托武汉天河空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水公空综合交通走廊,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珠宝时尚、现代服务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临空现代产业园(中日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前川新城战略新兴产业园三大千亿产业园区,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力争2021年GDP完成1200亿元,“十四五”末GDP达到1800亿元以上。
二是在两个循环融入上开新局。按照“中国最大、世界领先国际商贸平台”定位,推进汉口北市场全面提档升级,高水平建设“商贸+物流、内贸+外贸、线上+线下”商贸旅一体武汉国际贸易城,打造武汉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节点。加快建设港产城一体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武汉国际开放门户、产城融合航空都市。
三是在乡村全面振兴上树标杆。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好山好水、木兰主题文化等区位资源优势以及“全国有影响力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一个景区叫黄陂”全域旅游品牌优势,依托甘露山文旅城世界级一站式文旅综合体支撑带动,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从近郊游、区域游、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建成全国都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
加快打造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
“作为武汉东北部的新洲区,不仅要在全省‘一主引领’的总体格局当中,担当起建设长江新区副城的重任;更要充分发挥港口物流枢纽功能作用以及辐射带动黄冈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支点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新洲区将按照全省的规划布局和产业地图,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打造四大千亿产业,即阳逻国际港金融贸易、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正威集团新一代半导体和新材料、武船重工船舶制造和海洋装备四大千亿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全力推进形成“做亮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阳逻国际港建设,增强通江达海和外贸进出口的功能;加快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商业航天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同时,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主动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光谷资智北上,加快“星光双谷”联动,擦亮“星谷”名片,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域产业整体升级,以产业壮大、功能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改善,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
(长江日报记者李亦中?通讯员程书雄?刘慧?王林军)
蔡甸区委书记陈新垓:
坚持项目为王,确保争先进位
“蔡甸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精神,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布局,努力在全市‘五个中心’建设中,体现更多的蔡甸担当、展现更大的蔡甸贡献、提升更高的蔡甸份额”。
全区上下将以不争第一不罢休的韧劲,奋力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省县域经济进列“前五”。全区上下将坚持项目为王,争分夺秒抓投资,只争朝夕上项目,当好金牌“店小二”,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建设,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地落实,力争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始终高举工业强区大旗,以61平方公里蔡甸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牧野汽车装备产业园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步伐,支持伟巴斯特、博格华纳等重点企业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做大做强新时代“蔡甸造”,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标准建设“常福之心”,高品质配套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推进蔡甸经济开发区加快由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
充分发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和中德国际产业园在对外开放中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田作用,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