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留在武汉工作和继续深造的武大毕业生喊话同学们:欢迎回“珈”。
这个夏天,154位应届生入职小米武汉总部,其中,来自江苏的硕士赵远和来自武汉的博士汤浩,分别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目前,该总部已有2000多名员工。
武汉强大的韧性、蓬勃的生机和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吸引天南地北的人才。8月20日新出炉的《2021年上半年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武汉高校学子留汉比例5年升至65.12%。
从等你“回”,到请你“留”。自2017年以来,武汉已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武汉人才的现量、储量和流入量总体稳步增长,尤其是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增长明显。
285万人才留汉入汉,大大改变了城市人口结构。仅以光谷为例,从业人员中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比已突破八成。武汉的总人口数量在中部地区并非第一,但人均GDP稳居中西部第一名。
科教大市武汉,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产业留人:
支柱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主要力量
“说‘大幅增长’不为过!”武汉华星光电招聘负责人周莹介绍,这个夏季很充实,“一周从头忙到尾,校招、面试、签约、发放offer,一直没停”。
周莹介绍,企业已提前进入秋招季,22届校招需求1000余人(覆盖本硕博),职员社招需求300人左右,这一数字较春招时又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集中在制造、研发等岗位,同时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如六险一金、提供住宿等。
据了解,武汉华星光电在汉拥有两条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线,员工数已达万余人,其中t3产线为武汉创造百亿产值,另一条t4产线预计年内达到设计产能,全部满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同时,还有新项目正待开工建设,招聘需求随产能释放及人才梯队培养正不断放量。
近年来,“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加码,小米、联影、迈瑞、霍尼韦尔等科技领军企业纷纷将区域总部落户武汉,华为、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扎堆,对人才流入影响明显。联影武汉总部基地今年在汉启用,5年内,联影在汉研发和生产运营团队或将达到近3000人规模;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已落子光谷,5年内预计人员规模约达1500人……
人才企业也在持续发展壮大。产业科学家闫大鹏创立的锐科激光,已成长为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带动超过千亿产值终端应用市场,今年就制定了700人的招聘计划。
从人才东南飞,到造出一片“百鸟林”。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引内培,武汉支柱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产业链加速拓展壮大,成为武汉目前吸纳就业最强劲、最活跃的力量。
2017年,推进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头一年,已落户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中,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承接就业大学生占比超过三成。而据最新统计,相关产业的承载占比已突破50%,并仍有上升趋势。
上月刚发布的首批光谷招贤榜,35家单位提供60余个百万年薪岗位,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天马“面板设计专家”、联影医疗“医疗大数据临床专家”等都年薪超百万,“千里马”和“伯乐”正在有效互动中。据介绍,光谷还将按照实际年薪的50%给予无偿资金资助,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武汉拿出诚意,招引“965”产业高端人才。
既“产业跟着人才走”,也“人才跟着产业走”,“引资”“引智”铸战略新兴产业链,入“圈”、连廊建光谷科创大走廊,企业群、产业带、城市圈……武汉通过“算大账”,持续释放人才引力波。
环境留人:
留才力争“手续最简、机制最活”
青年建筑师小周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后,去了沿海一线城市工作。去年他受武汉人才政策吸引,选择回汉工作。
毕业后一直在民营企业工作,他未及时办理助理级职称的考核认定,同时,其户口和档案暂时未能随本人回武汉,不能按新单位人事代理渠道通过人才市场申报。
在建筑设计行业,职称等级是岗位任职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在项目中承担的角色和工作内容、薪酬绩效直接相关,决定了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发展空间。小周很着急:“我比同期的老同学晚了7年。”
户籍暂时不在武汉,也不要紧。“干”在武汉,都一样。
据武汉非公领域人员职称“直报”政策,全面打破国籍、户籍、地域和档案限制,劳动关系在武汉的非公人才都纳入职称申报人员范围,毕业后一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可直申中级,全日制博士可直报副高。
小周顺利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迈过了职业的一道坎。
建桥铺路,破除障碍,环境留人、情感留人。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武汉接纳了大量像“小周”一样的“候鸟式”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经济系教授陈立中关注到,武汉缴纳社保的常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候鸟”变“栖鸟”,全看环境是否营造好。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武汉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各类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但一个城市的人才后劲有多大,归根结底在于体制机制与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
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说,武汉引才不仅要挖掘已有存量、激发内在活力,更重要的是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延揽人才,理直气壮地“为中国做增量”。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武汉快人一步,是最早放开落户限制、实施人才落户“零门槛”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被列为第一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凡是在江城大地上的人才,都是武汉的人才!”近一年来,武汉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提出树立“大人才观”,打破部门条框和身份观念,在全国首次采取聘任方式,面向高校和企业引入急需紧缺人才,担任政府部门的副局长、公务员;挂牌武汉人才集团、成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并不断探索运用市场化和专业化手段进行人才服务、赋能城市发展,力争“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